“一门父子三词客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千古文章四大家,”悬挂在四川眉山三苏祠门口的这副楹联,既道出了苏洵,苏轼,苏辙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,也暗含着古往今来家道兴盛的文化密码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苏祠时指出:“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,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”,苏氏一门之所以人才辈出,与良好的家风家教大有关系,鉴古知今,苏氏家风对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仍有着多方面的启迪意义,择其要者,有以下三个方面。
“吾欲子孙读书,不愿富”
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良好的家风,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,这一点,在苏氏家风中体现得尤其明显。
苏洵的父亲苏序非常重视读书学习,他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“吾欲子孙读书,不愿富”,为此倾其钱财,购置了大量书籍,苏轼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回忆他祖父购置的书如汗牛充栋,苏洵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“来凤轩”,作为苏轼,苏辙的书房,并亲自对家中数千卷藏书,“手缉而校之,以遗子孙”,对于成长中的苏轼,苏辙来说,“门前万竿竹,堂上四库书”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成长环境,苏辙回忆说:“惟我与兄,出处昔同,幼学无师,先君是从,游戏图书,寤寐其中,”“读书犹记少年狂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万卷纵横晒腹囊,”俨然乐在其中。
苏洵虽然“少不喜学,壮岁犹不知书”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但是“二十七,始发愤”,幡然醒悟后便闭门苦读十年,大器晚成的苏洵吸取自己“以懒钝废于世”的教训,悉心指导苏轼,苏辙读书治学,苏洵要求苏轼,苏辙每天都要背诵和抄阅古籍经典,熟记经史,晚年的苏轼曾梦见小时候没有按时背诵《春秋》一书,被父亲惩戒,吓得出了一身大汗,有诗为证:“夜梦嬉游童子如,父师检责惊走书,计功当坒春秋余,今乃初及桓庄初,怛然悸悟心不舒,起坐有如挂钓鱼,”由此可见苏洵教育之严格。
不过,苏洵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严,而是严慈相济,颇具现代意识,为了培养苏轼,苏辙的读书兴趣,苏洵常常与两兄弟同读一本书,共同探讨古今的成败得失,此外,苏洵还极为推崇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理念,注重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,以拓宽眼界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提升气度,苏洵年轻时常常游历名山大川,回到家中便给苏轼,苏辙两兄弟讲述旅途见闻,苏轼,苏辙长大后,苏洵还带领他们游历名山名寺,走访名师高仕,公元1059年,父子三人进京,走水路出三峡,苏轼,苏辙玩赏沿途风景的同时,时常吟诗作词,江上航行完毕,弃船登陆时,苏轼,苏辙已经作了诗歌百首,名之为《南行集》。
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”
在苏轼,苏澈的成长道路上,母亲程氏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她在教育两个儿子读书时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常以古人的高洁品行进行激励教育,“闻古今成败,辄能语其要”。
有一次,程氏在教授苏轼读《后汉书•范滂传》时,不禁“慨然太息”,史载,范滂因反对宦官而被捕,其母到狱中探望,范滂长跪痛哭:“儿子不怕死,就是放心不下母亲,请母亲不要为我感戚,”范母慷慨道:“你今与李膺,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,死亦何恨,当性命与气节不可兼得时,二者取其一,理应舍命取义,”范滂叩头向母亲诀别,闻者无不动容,苏轼也深深被感动,他问母亲:“轼若为滂,母许之否乎,”苏母肃然答道:“汝若为滂,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”程氏循循善诱的人格教育,对苏轼,苏辙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,纵观苏轼一生穷达多变,饱经忧患,然而始终刚正不阿,不肯随俗俯仰,正如苏轼在《杭州召还乞郡状》中所说的那样,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”。
水有源,木有根,苏轼在长子苏迈走上仕途时,赠予其一方砚台,砚底刻有铭文:“以此进道常若渴,以此求进常若惊,以此治财常思予,以此书狱常思生,”饱含着苏轼对儿子的谆谆教诲,苏迈后来颇有政声,史称其“文学优赡,政事精敏,鞭朴不得已而加之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民不忍欺,后人仰之”。
“苟非吾之所有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虽一毫而莫取”.
苏轼在《记先夫人不发宿藏》中曾记载了母亲程氏的一段教育往事,“先夫人僦居于纱毂行,一日,二婢子熨帛 欧宝·体育(OB)官方app下载,足陷地,视之,深数尺,有一瓮,覆以乌木板,夫人命以土塞之,瓮中有物,如人咳声,凡一年而已,”发现前人窑藏的一坛宝物,对于一般人来讲,无疑是一笔意外之财,可是,程氏却叫人重新埋好,这种“非义不取”的家风直接影响了苏轼和苏辙的财富观。
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从政后的苏轼,无论是生活上陷入困境,还是政治上跌入低谷,都能始终做到为政清明,对富贵名利泰然处之,这与其早年接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。他写下这样的诗句:“君子可以寓意于物,而不可以留意于物。寓意于物,虽微物足以为乐,虽尤物不足以为病。”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”安贫乐道、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跃然纸上。即便晚年被贬到海南儋洲,考虑道自己垂老投荒、难以生还,仍不忘在给朋友的信中嘱托:“生不挈棺,死不扶柩,此乃东坡之家风也。”
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都是永恒的话题。今天,梳理和探究苏氏家风,既是学习和研究三苏思想品格、精神风范、为人处世原则的重要视角,也对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有着特殊启示和现实意义。
(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林)